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英语学习 > 词汇 > 英语写作的隐性衔接

英语写作的隐性衔接

来源:词汇 时间:2018-11-15 点击:

爱思英语编者按:阅读英文时,学生们不应当把查字典当作阅读的全部。分析句子的衔接过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更不是把英文翻译成汉语就万事大吉。其实阅读中有大量的功夫要深入。

由于汉语所依托的文化是一种感悟,彻悟,乃至顿悟的文化,汉语语言的表达自然承袭这种属性。 汉语重意境而非逻辑。和梵文相似,汉语几乎可以在时空交错中构架文章。只要读者和作者深层理念一致,思维和情感的传达在汉语中大可使用朦胧婉约线描之手法。作者更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驰骋,引经据典,观万古于须臾。集四海于咫尺。上言“秋水共长天一色”下文突然“孤鹜与落霞齐飞”。汉语思维的跳跃和概念的非界定性和概念外延的转化,可谓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汉语追求韵律节奏的变化绝非西方人可以感悟理解。英语文化的实证本质增强了英语对逻辑的重视。因此英文句子和句子之间,乃至句子内部都强调衔接和粘连。英文的cohesive and coherent这些词语翻译成汉语其实有很多信息偏差。汉语可以扭曲文法和句法从而达到作者创作的意境和美感。因为汉语作为“意合”语言本身强调的是深层信息的传递,是情感的交流。所以汉语无需任何多于的粘连。“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种大量名词的并列,没有任何动词参与,将所有其它信息视为冗余,大胆采用勾勒甚至是泼墨的写意手法,在汉语中堪称千古绝唱。但是让英美人士绝望。他们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惯性无法理解汉语的“美”在何处。中国人读了,立刻“通感”,而老外看了就是“短路”。他们无法感知这种景物陈列背后的用意,更不具备国人超乎神仙的高度思维想象能力。因为这些树木和枯藤的空间和时间关系,或者昏鸦之所以“昏”的原因已经被当作干扰信息从作者的取景框中毫不犹豫地抛弃,置之于九霄云外。更不会有个哪读者像学习汉语的美国人一样来问老师:“昏鸦是在枯藤还是老树之上?”
 
这些差异不妨可以从国画或者书法和西方古典油画的对比中进行深层探讨。油画中对于透视的把握,色彩和光线的准确理解,构图的精细可以用几何和其他数学工具进行量化。而中国画则完全摒弃这些,取而代之是用灰和黑的层次变化来表达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和经历,对世界和人性的困惑,人生的冲突和迷茫,生命本身的渺茫和不可知,无不在寥寥的灰黑变化的调子中传达得淋漓尽致。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www.24en.com/
 
这些差异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在英文写作中,中国学生漠视英文和汉语差异或者根本没有这个意识,写作中出现句子松散。这个写作毛病还必须同时归因于高中英语课本和各种英文考试。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其中一个比较适合我自己的方法是大量阅读英文原版论文。认真分析其中句子和句子的关系。我这里举一个例子:
 
For much of Christian Europe, it seems plausibl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wo Christianities, the one that clerics taught, the other of the peasants or the lower social orders. The distinction rests on certain indisputable differences: the language of the clergy was Latin, they subscribed to pints fo doctrine less well understood by laymen, and they practiced a demanding way of life. The distinction also flows from the perception that European peasants clung to a "folk" culture that resisted the encroachments of official Christianity.
在这个句子群中,作者首先提出两种差异。然后对二者逐一分析。第二个句子和第一个句子之间的衔接手段是非常典雅的。第一个句子使用"distinguish "动词,而第二个句子一开头就使用定冠词the 和distinction 把两个句子紧密结合。过渡衔接非常流畅自然。而第三个句子则再次重复,但是使用了明确的过渡词语"also". 
 

 

神马英语网—在线英语学习_免费英语学习 https://www.smyyk.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神马英语网—在线英语学习_免费英语学习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