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GRE考试 > 数学 >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锦集5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锦集5篇)

来源:数学 时间:2024-03-29 点击:

小学(英文:Primaryschool),是人们接受初等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听课记录(锦集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

林老师的这节课好像把我引入了一个神奇的数学课堂,让我前所未有的发现了原来数学课是这样的有趣和无处不在。

课堂谈话非常轻松,“你们知道1个苹果多重?几个苹果大约1千克吗”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正是同学们生活当中最常见,最感兴趣,最轻松的话题,然后一步步地层层推进。一环紧扣一环,利用最简单的生活中常用的柚子、盐、洗衣粉等等最为常见的物品使学生得出的结论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轻松愉快地感受1千克有多重。其间,老师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充满了数学的力量,引人入胜。同时这又是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给我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如何使静态知识生动化,情境化,通过验证2分硬币——称克物品,来体会感悟1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既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教师的设计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建构了新知识。

三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乐,活中学,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具体体现在:

①以"活"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乐趣,让学生从课始就进入用口交流购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体的重量,用心感悟物体的之中两的活动中,探究的兴趣由然而生,达到乐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

②以"活"的形式调动学生乐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入发展。从课始的说,看——课中的掂,猜,称——课尾的掂,想,称,议的活动中,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四是,教师运用个各种各样的表扬鼓励性语言,如“你真是一个小博士”“你懂的可真多”等等,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这节课充分展现了高效课堂理念,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个人感觉尹老师的语速稍微有一点快,但是这并不影响一位优秀的教师的人格力量,依旧让数学课堂充满无穷的魅力。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

课题:方x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0篇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X+20=70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70+20=9050-20=30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0篇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30<70是等式吗?学生:不是。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二)方程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学生:方程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三)板书20+30=50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30+X=50X+20=702X=1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四、练习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3

一、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如例3。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3.教学例3

(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对面有相同的两个?哪个面只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面,左面=宽*高前面=长*高底面=长*宽)

(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鱼缸”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这个事例在生活中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4)改变题目要求,使得长方体的宽和高长度相等,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学生3:这个长方体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个面的面积,它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点评:数学是很严谨的,所以在学生叙述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注重评价,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三位同学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扬了他在叙述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性,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

4、练习

书P42页练习二的第一、二题。

(点评: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5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

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

教师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

学生答:①“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师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

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

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3、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

“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四、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出,教师解答,并总结整节课。

五、板书:

四边形

四条直的边

四个角

教师没有说出正确的分法,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程度。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征。

总评:

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通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神马英语网—在线英语学习_免费英语学习 https://www.smyyk.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神马英语网—在线英语学习_免费英语学习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